對很多人來說,「創業」令人嚮往,也讓人退卻,熱情、資金、技術、人力、風險……這條路從來不缺問題。「讓有興趣、有志於此的人,獲得一個循序漸進發揮所學的空間。」JOMO Coffee品牌創辦人鄭新穎(以下稱Angus)如此形容他的創業陪跑系統。這些日子以來,JOMO團隊已經讓許多年輕人在真實的創業場域裡,練習如何從「想做」到「會做」,再到「做得漂亮」。

從「做中學」,打造屬於自己的系統思維
有別於創業加速器或者天使投資,Angus致力於「創業陪跑」。他認為,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在一開始就獨自扛起創業重擔,尤其對還在摸索方向的年輕人來說,「錯誤的經驗值」反而比「正確的答案」來得更重要。Angus坦言,他自己就是「沒背景、沒資源」的創業者,一路摸索出品牌、產品營運的邏輯,也才明白,年輕人要創業,最大的門檻往往不是資金,而是缺乏一個系統性循序漸進試錯的過程。
「創業最孤單的時候,是不知道明天在哪的恐懼感,也不知道能跟誰討論。」Angus說。他回想過去一開始什麼都不懂,跌跌撞撞,花很多時間拼湊答案。正因如此,他現在更希望能成為那個「讓人有得問」的大人。這幾年他開始思考,與其開辦課程講座,不如用親身參與的方式,陪伴青年一步步參與決策、推動專案,從中領略營運思維與商業敏銳度。

讓創業成為有空間試錯的旅程
JOMO的團隊節奏不像大公司那麼制度化,但每一次任務結束後的回顧、對話,已然是他們默默建立起的文化。「在這裡沒有教科書,但有很多真實的產業經驗可以分享。」Angus表示。從選品到手沖的技巧,JOMO團隊不只教大家沖出一杯好喝咖啡,更嘗試把品牌經營的脈絡拆解成模組化內容,讓年輕人在不同崗位裡「實際走一遍」。產品怎麼設計?品牌如何說故事?這些看似「零碎」的能力串起來,就是創業的骨架。

當談到數位工具與創業的關係時,Angus特別提到「AI焦慮」這個現象。他觀察到,許多年輕人在面對各種AI生成工具時,常常陷入一種矛盾:「知道很重要,卻又不知如何開始。」Angus分享個人觀點,「你會焦慮,是因為你不知道AI怎麼用,會用就不焦慮了。」從品牌社群規劃、商品開發等等等一步步導入AI工具,包括關鍵字優化、商品文案設計、簡報美編、資料整理與流程自動化等等,都是陪跑內容的一部分。
把AI變成工具,而不是焦慮的來源
在JOMO的創業陪跑系統裡,AI從來不是一門獨立課程,而能實用地逐步融入工作流。學員在產品設計階段,會練習用AI找關鍵字、測標題、對話模擬;在品牌包裝階段,則會利用生成工具整理簡報架構、撰寫品牌FAQ;進入實戰演練時,也會導入任務排程、評分與客戶回饋資料蒐集的自動化應用。
這套陪跑系統的核心,並不是要讓所有人都變成擅長寫指令的AI工匠,而是希望每個創業者都能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、目前階段與問題情境,找到能幫助自己前進的那一套工具。「AI本身沒那麼重要,咖啡本身也是,重點都是——你怎麼使用它們。」Angus的回答,也對應了他一貫強調的「平台思維」——工具之所以有用,是因為有能實踐的場域。在JOMO,咖啡就是讓年輕人實際操演的媒介;學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應用AI,也就學會了如何在未來的工作裡應用它。
創業不是目的,而是一場自我實現
Angus表示,未來JOMO會持續擴充陪跑系統,把流程進一步優化為可以複製的模組,提供給更多對創業好奇、但不確定該怎麼開始的年輕人。Angus說道,「創業沒有人可以一次走到位,但它是你累積經驗、檢視自己、連結資源的起點。」

這句話,Angus也想送給每個站在人生交叉口的年輕人。創業是一個理解自己與社會的過程,而在這個過程中,JOMO不急著讓你飛,只想在你跌倒時,成為那個願意陪你再跑一次的夥伴。怎麼為自己的想法負責,怎麼堅持到底、跌倒以後再站起來,這些練習,正是創業應該具足的精神。